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甘菊


甘菊也被稱之為洋甘菊,在希臘人為甘菊取名為大地的蘋果。擅長運用植物的自然功效治病的古埃及人對甘菊十分推崇,並常用它來退燒。甘菊味道溫和,清爽宜人,在歐洲大陸俯拾皆是。甘菊的花類似雛菊,有金燦燦的花蕊,花瓣純白細小、小巧可愛。甘菊有很多品種,代表性品種為德國甘菊和羅馬甘菊。羅馬甘菊(多年生草本)的花朵比德國甘菊(一年生草本)則氣味更清淡、葉子都有清香,味道微苦,給人很輕微的刺激感。


植物甘菊
【學  名】: Matricariarecutita
【英文名】: Camomile
【科  名】: 菊科
  《明一統志》說甘菊的特徵是“基短花大,味甘美,異於他菊”。清代的《古今圖書集


成》說,甘菊,唯產於菊潭(即菊水)者為佳。可見甘菊不只是菊水一帶才獨有。對甘菊茶陸遊有詩曰:“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從陸遊這兩句詩可見我國古代已有以菊代茶的習慣了。味微苦、甘香,具有幫助睡眠,潤澤肌膚的功效,也可改善女性經前不適。可消除各種不適所引起的酸痛,退肝火,消除眼睛疲勞。可治長期便秘,消除莫名緊張,眼睛疲勞,潤肺、養生。利於肝機能養護、神經質、痙攣。可消除感冒所引起的肌肉酸痛以及偏頭痛,且對胃及腹部神經有所助益。明目、退肝火,治療失眠,降低血壓,可增強活力、提神。增強記憶力、降低膽固醇。科學家在甘菊花油中發現了抗氧化物和一些有抑制微生物滋生功能的元素。這說明引用甘菊茶有長期保健作用。


中草藥介紹甘菊

        1.《本草衍義補遺》:甘菊,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甘菊,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髒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疏》:甘菊專制鳳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人心、小腸,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沛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人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療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療者風火之毒也。

  4.《藥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餘邪。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領石斜、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遊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甘菊,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問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育過於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甘菊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6.《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甘菊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鳳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鳳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甘菊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鳳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甘菊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藥。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甘菊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謂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洽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甘菊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藥。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療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纓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時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本文摘自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